近十年,中国的农业品牌化和数字化建设如火如荼,区、县成为中国农业品牌化和数字化的主战场,各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层出不穷,农产品溯源体系-农业产业大脑-数字农业大脑……纷纷上码。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目睹了品牌化和数字化两种手段(两者都是手段,不是目的)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也会听到许多政府部门、行业从业者对这“两化”进程的不同观点。这里,我想根据我的工作经验,谈一谈我的认识,以及“品牌化”和“数字化”未来如何能够更好地服务中国农业的发展。
一、 正确认识“品牌化”提高农业效益的抓手
农业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不能期望“品牌”解决所有问题。
我认为,以下这句话可以描述大部分地方农业良性发展的情况:“选择好的品种在合适的自然条件下孕育出好的品质的农产品,再加上科学的种植管理,适度规模化的经营,以好的品质打造农产品品牌的市场口碑”。可以看到,农业品牌建设不能违背农业自身发展的规律,特别是有些将品牌视作产业的“救命稻草”,认为有了品牌就能“一步登天”,对一套“品牌设计”和一本“品牌规划”寄予不切实际的希望,甚至有人认为有了“品牌”就一定能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却不去考虑创牌过程是否科学,导致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
品牌是帮助农产品摆脱“同质化”竞争的法宝。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产品的新品种层出不穷,好品种带来的好效益会吸引同行的模仿,同质化的竞争在农业这个整体供大于求的市场上不可避免。“品牌化”是帮助农产品摆脱同质化竞争的法宝。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政府主导建设的区域公用品牌又是创牌成本相对较低的模式,可以在地方特产品牌溢价整体提升的成果中分一杯羹;对于地方农业的龙头企业来说,依托产品品质和规模化的优势,在市场上趁早占据区域特产的认知红利,无疑是顺应现阶段消费习惯的聪明的选择。
二、正确认识“数字化”:“量变”到“质变”需要长期坚持
“农业数字化”是一项需要坚持的长期工程。
作为一家以“用数字赋能产业,助区域经济发展”为使命的企业,超级码科技股份从最初的“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建设”到后来的“数字农业大脑”、“浙江省茶产业大脑”、“浙农码”、“数字三农资讯平台”等一系列的农业数字化方案的提出和落地,可以说我司深度参与了中国农业数字化的发展进程。以上的这些工作,恰恰是中国农业数字化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进行数字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农村基础数据的搜集和归类,进行中国农业原始数据的积累和沉淀。
“数字化”是一项需要坚持的的长期工程,“量变”到“质变”的成果转化还没有大规模显现,目前有些地方出现的将农业数字化建设“半途而废”的选择绝不是明智之举,各级政府还是要给农业数字化建设一点点耐心。
三、“数字化”+“品牌化”要“1+1>2”
“数字化”的手段将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主体要素信息更加完整、清晰、高效地呈现,打破了传统农业行业的层层壁垒,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在数字化的进程中,对数据的筛选和意义的生成,恰恰是“品牌化”关注的方面。如果将地方农业比作一辆高铁,“数字化”是高铁每一节车厢(农事生产的每个环节与要素)的动力输出,而“品牌化”是这辆高铁的“方向”,决定着产业面向什么样的消费市场,采取什么样的营销策略。
在浙江安吉,我司深度参与安吉白茶“数字化”的进程,倾力打造了安吉白茶数字化管理体系,加强安吉白茶原产地保护,今年白茶季,通过“浙农码”赋码的安吉白茶价格比未赋码每斤高100元左右,全县白茶产值由上一年的27.59亿增加至31.13亿元,品牌价值也从41.64亿元提升至45.17亿元,全县农民年收入增加8600元,白茶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同时,以茶为媒,我司在鲁家村、宋茗茶企等区域深入开展茶旅融合的品牌活动,进一步增强安吉白茶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体验。
所以,我们建议地方政府应该以“品牌化”为抓手,抓住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核心价值,再加入“数字化”的“催化剂”实现产业的“换挡加速”,将有望收获区域经济发展“1+1>2”的效果。
END